首頁 即時動態(tài) 除了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外,世界著名建筑獎的審視、洞察與評述

除了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外,世界著名建筑獎的審視、洞察與評述

來源:家居百科 時間:2020年07月17日 16:37

文/黃元炤

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學者

摘要

除了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外,本文將論述其他國際性重要建筑獎項(皇家建筑金獎;美國建筑師學會金獎;阿卡汗建筑獎;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金獅終身成就獎;建筑界女性大獎),從中解析它們的相關性與差異性,探究它們的生成由來與授予脈絡,以及彼此的強調與內在邏輯,以此來讓外界所悉。

關鍵詞

國際性重要建筑獎項;命名與機構;評判與授予;建筑師與建筑;內部的探究;平行的對比;獲取與填補;堆疊審視

一普遍公認的,命名與從屬機構的差異

具有權威與高度的國際性獎項是眾多建筑師的追求,以自我鞭策、激勵與提升,而部分獎項的候選、公布與頒發(fā)更會激起建筑界的關注、期待與討論,判斷與觀點不一,眾說紛紜,有些進而影響建筑學的發(fā)展。而世界范圍內關于建筑的國際性獎項,最具權威的普遍公認是普利茲克建筑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筆者也在“《Domus China》雜志2020年4月刊”上對其有了深刻描述,因此本文將論述其他獎項,它們是皇家建筑金獎(Royal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美國建筑師學會金獎(AIA Gold Medal)、阿卡汗建筑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EU Mies van der Rohe Award)、金獅終身成就獎(Golden Lion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建筑界女性大獎(Women in Architecture award)。

這批關于建筑的國際性獎項,其命名與從屬機構因分處世界各個區(qū)域與國家而有所不同。以“世襲稱號(阿卡汗)”命名的是阿卡汗建筑獎,其隸屬于阿卡汗文化信托會并由阿卡汗殿下領導指導委員會組織統(tǒng)籌。皇家建筑金獎則以“君王家室名稱(英國皇家)”命名,由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RIBA)組織統(tǒng)籌,女王批準授予;“依附于展覽(意大利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命名的是金獅終身成就獎,由雙年展組委會組織統(tǒng)籌,主策展人推薦;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則以“協(xié)會名稱(AIA)”命名并由協(xié)會本身組織統(tǒng)籌,美國總統(tǒng)任命顧問陪審團協(xié)助董事會與理事會選拔;以“建筑師姓名(密斯·凡德羅)”命名的是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由密斯·凡德羅基金會與歐洲聯盟共同建立,以及與歐洲建筑教育協(xié)會(EAAE)和歐洲建筑師理事會(ACE-CAE)合作組織。另外,建筑界女性大獎則鎖定女性建筑師而創(chuàng)立,由媒體機構《建筑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和《建筑師雜志》(Architects’ Journal)共同組織統(tǒng)籌。

由上可知,有些獎項與該國領導、政府單位(阿卡汗殿下,英國皇家女王,美國總統(tǒng),歐洲聯盟)有所聯系,代表著政府高層、由上而下的重視,有些是民間機構(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建筑評論》,《建筑師雜志》)所辦,有著一定的自由度與開放性,其中也有政府(歐洲聯盟)與民間(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合作,旨在獎項于政治(共同體)之下的話語與普世價值的建立,以上的因素也造就獎項評判走向的差異。

二評判與授予的對比,建筑師與建筑的強調

在這批獎項中,皇家建筑金獎創(chuàng)立最早(1848年),也是唯一始于19世紀中葉的獎項,歷史悠久,最為老牌,英國主場,而回顧歷史,在19世紀的英國才完善了建筑學一切的現代化構建過程,包括學會建筑課程開設(1808年)、建筑師協(xié)會成立(1834年)、注冊建筑師法案通過(1892年)與利物浦大學建筑系成立(1894年),皇家建筑金獎于其中創(chuàng)立起到了推進作用,而其評判看重的是建筑師在實踐中的持續(xù)貢獻及其作品的大量與長期的杰出體現(并非聚焦于單個建筑或某段時期的爆發(fā)),因此獲得者底蘊充足,聲譽遍布國際,作品呈現應有的深度、廣度與質量,優(yōu)秀的品質是為必須;而歷史僅次于皇家建筑金獎的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于1907年創(chuàng)立,是20世紀開端的重要獎項,美國主場,其評判的看重相似于皇家建筑金獎,以及獲獎者能提升為協(xié)會的名譽院士、院士或名譽會員,而在歷史回眸中,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的出現,讓當時美國建筑界體系更為的完整,填補了在事務所開設、項目建成與高校建筑系發(fā)展的建筑學的現代化構建過程的“表彰”這一塊。

而阿卡汗建筑獎與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的創(chuàng)立就晚于上述兩個獎項許久,一個1977年創(chuàng)立,一個1987年創(chuàng)立,皆是20世紀下半葉重要的獎項,兩個存在評判與授予的差異,也同時差異于上述兩個。

首先,阿卡汗建筑獎以遵從伊斯蘭文化為基調,評判聚焦在對伊斯蘭世界有重大貢獻的建筑實踐,包括當代設計、社會參與、歷史保護、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的獎勵,并指涉單體建筑對建成環(huán)境的改善與提升,及其積極性的作用賦予,所以阿卡汗建筑獎“以物示人”的成份濃厚,建筑的審視重于建筑師的個人,而在運行多年后,阿卡汗建筑獎擴大了評選范圍,容納其他地區(qū),但仍強調建筑與當地歷史、文化、環(huán)境與自然的聯系,傾向于地方性、在地性與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層面的探討與實踐;而同樣也“以物示人”的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作品評選鎖定在授予獎項之前的兩年內建成,以突出單體建筑的價值為主,且需在歐洲建成,而由于所處的時代進程,當代性成為其評判的強調,并以彰顯歐洲城市的社會、文化、經濟、技術與可持續(xù)之于建筑方面的探討,尋求在共同體的統(tǒng)一語境之下的多樣性歐洲文化的優(yōu)質呈現,獎項授予則包括當代建筑獎獲獎者與新興建筑師獲獎者。

因此,阿卡汗建筑獎與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就可對比于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一種是強調建筑,另一種是建筑師相關的強調。

而金獅終身成就獎與建筑界女性大獎則成形于21世紀以后,對比上述4個獎項則當屬新興與年輕。首先,金獅終身成就獎是威尼斯建筑雙年展所創(chuàng)立的,而雙年展至今舉辦了16屆(第17屆因新冠疫情而延期),從第1屆開始,舉辦周期不固定(1980、1982、1985、1986、1991、1996、2000年舉辦),但在第7屆之后,則成為常態(tài),以每兩年舉辦一次,雙年展也于1996年設立金獅獎(最佳國家館參與獎、國際展覽“前線報道”最佳參與獎、國家特別提名獎與國際展覽特別提名獎),而為了表彰有卓越貢獻與成就的建筑師、建筑理論家與建筑教育家,就有了金獅終身成就獎的創(chuàng)立(2000年);而創(chuàng)立于2012年的建筑界女性大獎則是專屬于“女性”的大獎,有4類獎項,其中簡·德魯獎(Jane Drew Award)與阿達·路易絲·赫克斯伯特獎(Ada Louise Huxtable Prize)是針對女性建筑師與女性建筑史學家、評論家的卓越貢獻的授予,皆以人名(女性建筑師簡·德魯,女性建筑評論家阿達·路易絲·赫克斯伯特)命名,而簡·德魯獎在1998年首次頒發(fā),后來終止,于2012年由《建筑師雜志》接手,而阿達·路易絲·赫克斯伯特獎則于2015年首次頒發(fā)。另外,年度建筑師獎(Architect of the Year Award)與莫伊拉·吉米爾新興建筑獎(Moira Gemmill Prize for Emerging Architecture)的授予對象也不同,一個評判的是近期有優(yōu)質作品建成的女性建筑師,一個是頒發(fā)給年輕與新興的女性建筑師。

總之,以上獎項的評判與授予分有三類:一類是針對建筑師或者是建筑史學家、評論家等在實踐中的持續(xù)貢獻,講究長期性、豐厚性與重大性對建筑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與鑲嵌,如:皇家建筑金獎、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金獅終身成就獎、建筑界女性大獎的簡·德魯獎與阿達·路易絲·赫克斯伯特獎;一類是針對建筑在創(chuàng)作中的貢獻,講究指標性、代表性與話題性對建筑學發(fā)展的影響與未來指向,如:阿卡汗建筑獎、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的當代建筑獎獲獎者、建筑界女性大獎的年度建筑師獎,一類是針對青年建筑師的實踐,講究鼓勵性、未來性,如: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的新興建筑師獲獎者、建筑界女性大獎的莫伊拉·吉米爾新興建筑獎。

三分類的探究,多重身份的常態(tài)與對象多元(1848年—1899年)

接著,本文將以歷史悠久的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來做平行的探究與對比論述。首先,皇家建筑金獎創(chuàng)立于19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時期(回復與找尋古典建筑精神),在1848年到1869年期間穩(wěn)定頒發(fā)著,得主分有幾類:一類是專注于建筑創(chuàng)作,以形式的純粹與理性來重振希臘與羅馬的建筑藝術以回應新古典主義思潮,如:羅伯特·斯米爾克(Robert Smirke,1853年)、菲利普·哈德威克(Philip Hardwick,1854年)和雅克·希托夫(Jacques Hittorff,1855年),有的回應文藝復興的花園風格,如:查爾斯·巴里(Charles Barry,1850年),有的以哥特復興做為追求,如:喬治·斯科特(George Scott,1895年);一類是專注于遺存記錄,并把專業(yè)知識應用在修復工作上,如:路易吉·卡尼納(Luigi Canina,1849年)、安東尼·薩爾文(Anthony Salvin,1863年)和維奧萊特·勒·杜克(Violet-le-Duc,1864年),其中杜克的思考與著作影響著新一代建筑師(高迪、奧爾塔、沙利文和貝拉格),至為重要;一類是除了實踐,也從事理論研究,如:歐文·瓊斯(Owen Jones,1857年)的現代色彩理論的開創(chuàng);一類是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如:羅伯·威利斯(Robert Willis,1862年)、馬修·懷亞特(Matthew Wyatt,1866年)和奧斯丁·拉亞德(Austen Layard,1868年),威利斯有廣泛的著作(關于建筑結構論文),懷亞特和拉亞德則專研于藝術史,拉亞德還是考古學家、楔形文字作家與收藏家;一類是擔任領導推進著機構運營,如:托馬斯·唐納森(Thomas Donaldson,1851年)和威廉·蒂特(William Tite,1856年),兩位擔任過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主席。

因此由上可以看出,在這段時期(1848年—1869年),皇家建筑金獎的授予量趨于平均,專注創(chuàng)作的建筑師稍多,其次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再來是機構領導。而建筑師的身份趨于多元,有的以建筑為本兼具其他領域的專精,如:查爾斯·科克雷爾(Charles Cockerell,1848年)是建筑師也是考古學家與作家,或者是其他領域兼具建筑的專精,如:查爾斯·塞西耶(Charles Sexier,1867年)是歷史學家也是建筑師與考古學家。因此“多重身份”成為此時期皇家建筑金獎得主的執(zhí)業(yè)現象,也代表皇家建筑金獎在這個階段不只授予建筑師,也授予其他,對象多元。

到了1870年至1899年期間,皇家建筑金獎的授予量有了一些變化,不再平均,專注于創(chuàng)作的建筑師明顯多于其他(學者、機構領導等),其中本杰明·費雷(Benjamin Ferrey,1870年)、弗里德里?!な┟芴兀‵riedrich Schmidt,1872年)、喬治·埃德蒙(George Edmund Street,1874年)、約翰·皮爾森(John Pearson,1880年)、威廉·巴特菲爾德(William Butterfield,1884年)、亞瑟·布洛菲爾德(Arthur Blomfield,1891年)、詹姆斯·布魯克斯(James Brooks,1895年)、皮埃爾·庫珀斯(Pierre Cuypers,1897年)和喬治·博德利(George Bodley,1899年)等人以哥特復興為其實踐主軸,并以此尋求民族性的建立(英國本身或非英國本土),當然也為了抗衡新古典主義的條框而做,而哥特復興也成為專注于創(chuàng)作的建筑師群體中的多數。再來是因襲已往的折中體現,如:查爾斯·巴里(Charles Barry,1877年)的帕拉第奧與哥特的融合,阿爾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1878年)的文藝復興、羅馬復興與哥特的組合。更少的是以單一風格為依循的實踐,如:海因里?!べM爾斯特(Heinrich Ferstet,1882年)的文藝復興、查爾斯·加尼爾(Charles Garnier,1886年)的新巴洛克、西奧菲爾·漢森(Theophil Hansen,1888年)的新古典主義。因此,此時期肇始于英國、代表憲政精神、象征宗教至高無上、挺拔尖聳與藝術裝飾的哥特復興在這個階段成為了思潮體現的主要。

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者是次多,在考古領域鉆研的是梅爾基奧·伏格(Melchior Vogüé,1879年)、海因里?!な├℉einrich Schliemann,1885年)和查爾斯·牛頓(Charles Newton,1889年),而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1871年)和埃德蒙·夏普(Edmund Sharpe,1875年)則是鉆研于建筑史,弗格森研究印度歷史建筑與古物,夏普則是鐵路工程師與衛(wèi)生改革者。機構領導是第3多,他們是托馬斯·懷亞特(Thomas Wyatt,1873年)、查爾斯·巴里(Charles Barry,1877年)和弗朗西斯·彭羅斯(Francis Penrose,1883年),三人一同擔任過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主席。此外,在這段時期,畫家、記者與媒體編輯是新的授予,如: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94年)和歐內斯特·喬治(Ernest George,1896年)是畫家,喬治·戈德溫(George Godwin,1881年)是記者與雜志編輯。

因此由上可以看出,在20世紀以前,除了建筑師之外,皇家建筑金獎得主還包括考古學家、作家、畫家、教授、理論家、史學家、收藏家、社會學家、生物學家、語言學家、天文學家、外交官、雜志編輯、建筑商等等,涉及的領域無限,且多具有“多重身份”,同時也不分國籍的以歐洲為主的授予,英國偏多(英國34位,法國8位,德國5位,奧地利2位,意大利1位,荷蘭1位,美國1位),而得主的實踐以新古典主義的希臘、羅馬復興做為授予的開啟,哥特復興接棒并成為主力,輔以其他風格(文藝復興,折中,新巴洛克)的跟隨。另外,1880年以后、強調手工藝、反對機械化、推崇地方自然風格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以及1890年以后、倡導自然曲線與有機、探索新材料與新技術和藝術統(tǒng)一的新藝術運動的實踐,皆未在20世紀以前的皇家建筑金獎里留下身影,當然與“它們”才興起有關,也當然金獎就不太會關注到大西洋彼岸、19世紀下半葉興起的芝加哥學派的形式服從功能了,因此,皇家建筑金獎又可稱是近代時期的歐洲建筑獎了。

四跨洲的平行對比,思潮與得主的分叉(1900年—1939年)

進入20世紀,皇家建筑金獎仍持續(xù)每一年頒發(fā)著,絕對穩(wěn)定,而在大西洋彼岸,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創(chuàng)立了(1907年),也正式進入到建筑學人的眼界,但是在頒發(fā)初期,其次數不如皇家建筑金獎來的穩(wěn)定,尤其正好在“一戰(zhàn)”期間停辦了5年(1915年—1919年,是不是因為戰(zhàn)爭原因而停辦?得再追究),但評判的性質相似讓彼此得主有了部分呼應,頗為巧妙,如:傾向于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哥特與拜占庭風格的阿斯頓·韋伯(Aston Webb)和法國國家圖書館的首席建筑師讓·路易斯·帕斯卡(Jean-Louis Pascal),兩位皆同時獲得皇家建筑金獎(1905年;1914年)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1907年;1914年),韋伯是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首位獲得者,帕斯卡的設計與教育思維則影響著新一代建筑師(克雷特、伯內特、科米爾等),而同時獲獎也說明兩人在建筑界的重要性。

依循著上個階段的模式,在1900年至1919年期間,皇家建筑金獎的授予仍以建筑師居多,如:傾向于巴洛克風格的約翰·貝爾徹(John Belcher,1907年)和弗蘭克·達林(Frank Darling,1915年)、偏愛哥特與安妮女王風格的錢普尼斯(Basil Champneys,1912年)和雷金納德·布洛菲爾德(Reginald Blomfield,1913年)等人。次多的仍是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者,如:在考古領域鉆研的是魯道夫·蘭斯(Rodolfo Lancing,1900年)、亞瑟·埃文斯(Arthur Evans,1909年)和威廉·德爾菲爾德(Wilhelm D?rrfeld,1911年),蘭斯鉆研于羅馬古城的圖像與資料的記載和勾勒,埃文斯對愛琴海文明有所研究,德爾菲爾德則以地層發(fā)掘與考古的精確記錄為主。此外,仍有個別的畫家與作家獲獎,如:勞倫斯·阿爾瑪·塔德瑪(Lawrence Alma-Tadema,1906年)和托馬斯·杰克遜(Thomas Jackson,1910年)。

于此同時,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也頒發(fā)著,除了上述提到的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之外,得主的創(chuàng)作還有學院派(Beaux-Arts)建筑風格的傾向,查爾斯·麥金(Charles McKim,1909年)和喬治·波斯特(George Post,1911年)就是此風格的代表人物,他們在實踐中以融合羅馬、哥特與文藝復興時期元素并使用新材料(鐵,玻璃等)而建造,最終強調雕塑與建筑的融為一體。

有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在1900年至1919年期間,建筑界正處于前現代主義時期(普遍所認定的),維也納分離派、德國表現主義、德意志制造聯盟與荷蘭風格派等“實踐型的思潮”相繼登場,但翻滾于這些思潮中的建筑師在這個階段從不是金獎得主,原因有三:一是皇家建筑金獎的主場是英國,發(fā)生在英國以外地區(qū)的思潮就較難入評判的法眼,而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的主場是美國,距離與信息之遠更難以攀附;二是金獎的授予看重的是建筑師在實踐中的持續(xù)貢獻,以作品的積累與優(yōu)秀的體現做為評判依據,對于當下興起的思潮及其建筑師的實踐就較少琢磨,但存在觀察;三是這些新興的思潮仍在發(fā)展中,其在這個階段所誕生的作品還需經過時間的沉淀與醞釀才能清晰的論述其在建筑學發(fā)展中所處的位置。因此,基于以上三點,可以觀察到金獎得主在建筑師部分,大部分皆是始于上個階段或上上個階段而實踐的建筑師,并以崇尚當時的建筑思潮為主,此現象一直持續(xù)到1920年至1939年期間的現代主義風起云涌的時期。

在皇家建筑金獎部分,埃德溫·盧坦斯(Edwin Lutyens,1921年)、拉格納·奧斯伯格(Ragnar ?stberg,1926年)、蓋·道伯(Guy Dawber,1928年)和珀西·沃辛頓(Percy Worthington,1930年)皆以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上個階段、19世紀末興起)為其創(chuàng)作主線。在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部分,埃德溫·盧坦斯(Edwin Lutyens,1925年)、霍華德·范·多倫·肖(Howard Van Doren Shaw,1927年)和拉格納·奧斯伯格(Ragnar ?stberg,1933年)也以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風格(上個階段、19世紀末興起)為其創(chuàng)作主線,其中盧坦斯和奧斯伯格是同時獲獎。此外,少數體現折中的狀態(tài)(也屬上個階段、19世紀中葉后興起),如:皇家建筑金獎的吉爾斯·斯科特(Giles Scott,1925年)的哥特與現代的融合,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的貝爾特拉·古德(Bertram Goodhue,1925年)以哥特復興與西班牙殖民復興為始的走向形式簡化的現代探索,保羅·菲利普·克雷特(Paul Philippe Cret,1938年)也是如此。

而在皇家建筑金獎部分,只有少數一兩位得主引領著現代主義思潮而前進,如:亨德里克·貝爾拉赫(Hendrik Berlage,1932年)和威廉·杜多克(Willem Dudok,1935年),兩位皆從事現代主義的探索,貝爾拉赫以理性的思考布局出實用的功能與幾何的性格并以材料與結構的顯露來追求建筑的真實性,杜多克則是追求多義的功能布局與形體的流線性,他之后也獲得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1955年)。

至此并由以上所述,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的授予,在這個階段,建筑師占了絕對多數,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建筑獎了,而考古學家(查爾斯·里德·佩爾斯,Charles Reed Peers,1933年)與工程師、城市規(guī)劃師(雷蒙德·溫,Raymond Unwin,1937年)則是一兩位?;始医ㄖ皙勅悦恳荒攴€(wěn)定的頒發(fā),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還是不穩(wěn)定,從1930年到1939年期間只舉辦了兩屆(1933年,1938年),代表停辦8年,那是因為美國在1929年以后的經濟大蕭條影響所致并處于復蘇的階段。

五視野的擴展,授予同步于思潮的演進(1940年—1979年)

即使二戰(zhàn)于1939年爆發(fā),皇家建筑金獎仍于1940年以后穩(wěn)定的頒發(fā),未受戰(zhàn)爭影響,并一直持續(xù)到1979年,而在這段時期,建筑界正處于現代主義過渡到晚期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發(fā)展(普遍所認定的),而在上一個階段(1900年—1939年)翻滾于當下思潮中的建筑師從不是金獎得主的現象在這個階段有了改變,處于當下思潮中的建筑師已出現在得主的名單上,況且值得觀察的是,在實踐中崇尚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的查爾斯·沃西(Charles Voysey)與以有機建筑思想聞名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分別于1940年與1941年獲獎,若以1940年為界,似乎金獎也借此宣示開啟了對“現代”貢獻的授予,因為在1940年以后再無英國工藝美術運動風格及其之前思潮的身影,而是現代主義獲獎的時代。

首先,維克多·維斯寧(Victor Vesnin,1945年)的獲獎代表著皇家建筑金獎的視野擴展到了東歐的蘇聯,也為當時在蘇聯已壽終正寢的構成主義給了一個“表彰”的名份,因為維斯寧和兄弟列奧尼德·維斯寧、阿列克塞·維斯寧是蘇聯先鋒建筑藝術與構成主義的旗手。接著,從1950年開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以及從事現代建筑實踐的建筑師依序的獲獎,包括有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53年)、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956年)、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957年)、路德維?!っ芩埂し驳铝_(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959年)、斯文·馬凱利烏斯(Sven Markelius,1962年)和埃德溫·麥克斯韋·弗萊(Edwin Maxwell Fry,1964年),而路易斯·康(Louis I Kahn,1972年)和萊斯利·馬?。↙eslie Martin,1973年)則作為晚期現代主義的代表而獲獎,丹下健三(Kenzo Tange,1965年)則作為東方臉孔的首次亮相。

奧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和艾里爾·薩里寧(Eliel Saarinen)則同時獲得皇家建筑金獎(1948年;1952年)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1950年;1947年),佩雷的理論與實踐影響深遠,他強調用新材料與結構來實現空間想象并保留古典的對稱與比例而煥發(fā)出結構理性的思考(柯布曾是他的員工),而薩里寧提出“有機疏散”理論以實踐,并在家具設計有所研究,以突出作品的功能、裝飾與情感的完美結合。

同時期的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受到二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爭的影響,從1939年開始停辦了5年,于1944年恢復舉辦。在恢復舉辦之初,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就趕緊用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1944年)的獲獎來為在美國本土興起的建筑思潮芝加哥學派立碑,并在之后持續(xù)關注摩天大樓在城市建設中的貢獻,如:路易斯·斯基德莫爾(Louis Skidmore,1957年)、拉爾夫·沃克(Ralph Walker,1957年)和約翰·路特(John Root,1958年)的獲獎,斯基德莫爾是SOM的創(chuàng)辦人也是摩天大樓建造者,沃克認為摩天大樓是機器時代的生活方式,對時代有一種表達與反思的情結,其實踐運用逐層后退原理并圍繞裝飾藝術風格而創(chuàng)作,路特則是芝加哥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開發(fā)了鋼梁浮動系統(tǒng)以實踐。由此可見,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不只要為芝加哥學派立碑,還要為芝加哥學派所引申出摩天大樓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一條授予的脈絡,以讓外界有所窺見。此外,還穿插著對哥特、美國工藝美術運動與學院派建筑風格的回望,如:查爾斯·多納·馬吉尼斯(Charles Donagh Maginnis,1948年)、伯納德·拉爾夫·梅貝克(Bernard Ralph Maybeck,1951年)和威廉·亞當斯·德拉諾(William Adams Delano,1953年)的獲獎

前文得知,1941年賴特于皇家建筑金獎的獲獎揭示著評判的走向,同樣他也于1949年獲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也暗示著頒發(fā)的趨勢,因此在1950年代末開始,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也展開對“現代”貢獻的授予,比如現代主義建筑大師的格羅皮烏斯(1959年)、密斯(1960年)、柯布西耶(1961年)和阿爾托(1963年)的獲獎,而路易斯·康(1971年)、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1978年)和貝聿銘(Ieoh Ming Pei,1979年)則作為晚期現代主義的代表而獲獎,貝聿銘則和丹下健三(Kenzo Tange,1966年)作為東方臉孔的首次亮相。同時也頒發(fā)給從事現代建筑實踐的其他建筑師,如:馬歇·布勞耶(Marcel Breuer,1968年)、彼得羅·貝盧斯基(Pietro Belluschi,1972年)和理查德·諾依特拉(Richard Joseph Neutra,1977年)。

因此,從授予的時間上判斷,對“現代”的擁抱,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是“置后”于皇家建筑金獎的,也因此對于“現代”的授予,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更像是“終身成就獎”。此外,埃羅·薩里寧(Eero Saarinen,1962年)和皮埃爾·奈爾維(Pier Luigi Nervi,1964年)的獲獎說明著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關注到了晚期現代主義中的結構表現形式的大跨度實踐,奈爾維也同時獲得皇家建筑金獎(1960年),而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也同時獲得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1968年,1970年),其技術至上的理念給那個時代帶來了對未來的想象與探險,此時授予同步于思潮演進的意謂鮮明。

即使建筑師的授予占了絕對多數,但在一個階段里,仍有少數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者而獲獎,如:皇家建筑金獎的查爾斯·賴利(Charles Reilly,1943年)、尼古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1967年)和約翰·薩默森(John Summerson,1976年),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的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961年),賴利領導著利物浦大學建筑學院而享譽全球,佩夫斯納在建筑史與現代設計史領域有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薩默森和芒福德則是歷史學家,芒福德還是社會學家、哲學家與文學評論家。另外,作為城市規(guī)劃師的帕特里克·阿伯克朗比(Patrick Abercrombie)也同時獲得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1946年,1950年),他的城市規(guī)劃理念對戰(zhàn)后重建的城市有所幫助,而克拉倫斯·斯坦(Clarence S. Stein)也作為城市規(guī)劃師獲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1956年),他是美國花園城市運動的擁護者,參與了美國現代城市設計的誕生,還創(chuàng)立機構以解決居住與荒野保護等問題。

在這個階段的最終,皇家建筑金獎還授予了一對夫妻檔設計師查爾斯和蕾·伊姆斯(Charles and Ray Eames,1979年),他們是現代家具設計大師,卓越的設計涵蓋了家具、建筑與平面設計等領域,并重新詮釋了結構與功能的簡潔和便利的設計品質。

六新興話語的加入,穩(wěn)定之下的調整與極大化(1980年—2020年)

在上個階段的晚期,阿卡汗建筑獎創(chuàng)立了(1977年),代表著新興建筑獎項的誕生,每3年評選一次,獲獎者皆是在伊斯蘭世界實踐的建筑師或者機構,為國際性獎項補充了“伊斯蘭文化”的這一塊,其授予也不同于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看重的是建筑的評判,獲獎建筑的區(qū)域有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印度、突尼斯、土耳其、卡塔爾、伊朗、埃及、摩洛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國。

而阿卡汗建筑獎獲獎作品具有以下特點:在規(guī)劃、計劃部分,有的符合清真寺及其周圍街道的交錯排列,有的注重舊城區(qū)保護與振興和街區(qū)重建以適應工業(yè)增長所帶來的擴張,有的是地震后大規(guī)模重建的住房計劃,有的提出低收入住宅的社區(qū)計劃或者是公共住房的補貼以對該區(qū)進行定居點的升級與擴建,又或者啟動無抵押貸款計劃的幫助農村貧困人口的創(chuàng)收,有的參與社區(qū)公園的建設與組織,重新開發(fā)已破舊的綠色區(qū)域,有的對社區(qū)基礎工程(道路、橋梁、人行道、供水、電、衛(wèi)生與排水渠)予以改善以提升的住房品質;在形式、語言部分,圓頂、拱頂形式與拱形結構表述突出與常見,或者混合當地文化的元素而建設的尋求新的地方語言,以抵抗世界上國際風格的統(tǒng)治,有的參照當地土著或鄉(xiāng)土建筑形式并考量氣候因素的設計,或者將傳統(tǒng)形式(伊斯蘭)簡化以用于當代的目的,還提出幾何計劃;在材料、構造部分,有的把當地多種材料混合使用,并尊重當地的施工匠藝而建造,或者突出低成本與低技術的系統(tǒng)以改善村莊住房的建立,有的以手工藝建造土著民居,或者建造成果以高級的文化呈現;在后續(xù)、回饋部分,有的與周圍村莊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并提供農業(yè)與醫(yī)療服務。此外,除了新建與改造,阿卡汗建筑獎的獲獎作品有部分是對古跡與遺存(宮殿、寺廟、莊園)的修復,以及景觀的密集與集中的美化。因此,阿卡汗建筑獎的創(chuàng)立給了世界另一個授予的窗口而觀看,即關注特有文化與環(huán)境之下的建筑評判,讓建筑師個人角色的評判弱化以聚焦建筑。

而仍針對建筑師個人的持續(xù)貢獻授予的皇家建筑金獎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在進入到1980年至1999年期間,同時趨于一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即獎項頒給該授予的人,而這個人的背后也代表一種思潮的話語或是其個人化實踐的體現,如:在皇家建筑金獎部分,有現代主義的貝特洛·萊伯金(Berthold Lubetkin,1982年),晚期現代主義的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1988年)和貝聿銘(Ieoh Ming Pei,2010年),后現代主義的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80年)和磯崎新(Arata Isozaki,1986年),高技風格的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1983年)、理查德·羅杰斯(Richard Rogers,1985年)和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1989),批判性地域的查爾斯·柯里亞(Charles Correa,1984年)和安藤忠雄(Tadao Ando,1997年),地方表現的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1998年),結構主義的阿爾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1990年);在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部分,有晚期現代主義的阿瑟·埃里克森(Arthur Erickson,1986年)、菲·瓊斯(E. Fay Jones,1990年)、西薩·佩里(César Pelli,1995年)和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1997年),后現代主義的查爾斯·摩爾(Charles W. Moore,1991年)和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2001年),解構主義的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1999年),高技風格的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1994年)。

由上可以觀察到,兩個獎項都相當看重得主于該國、當地(英國,美國)的實踐及其對應的思潮,授予是為了讓該國在建筑史歷程的話語彰顯,比如:在后現代主義部分,皇家建筑金獎提出斯特林,而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就提出摩爾和格雷夫斯,三位皆是該國之于思潮的代表性,有著絕對的高度,站穩(wěn)了與現代主義的博弈,而福斯特和羅杰斯的提出更說明著始于晚期現代主義、以技術至上的高技(材料/結構/設備/科技)之于英國之于皇家建筑金獎的重要性。而就以上思潮之于得主的平行參照更說明著獲獎者名實相符,并也呈現出這兩個獎項的發(fā)展趨于絕對的成熟與精煉,滿足了專業(yè)與業(yè)界、大眾的期待,亦呈現建筑學發(fā)展的(某個階段的)主流價值。

到了2000年至2020年期間,因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的擴張,讓思潮之于世界的發(fā)展發(fā)生了質變,進而并發(fā)出對主義論的漠視,獲獎的建筑師不再以思潮作為唯一,或者有所調整,但仍是代表人物,如:在皇家建筑金獎部分,有追求現代主義之內的精神境仰與時間意識的拉斐爾·莫內歐(Rafael Moneo,2003年),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2009年)則是在晚期現代主義之中緩步前進而自成話語,大衛(wèi)·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2011年)講究的是現代形式的極簡探索,而在現代形式中營造素樸的結構表現是保羅·門德斯·達·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2017年),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2000年)、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2004年)和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16年)則可作為解構主義的代表,但各有不同的探索,蓋里以不規(guī)則、不明確的斷裂形式來打破傳統(tǒng),庫哈斯針對城市提出顛覆與跳躍的論述以讓建筑得到解放,哈迪德引領著數字化建造及其范式的形成;在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部分,有于現代根本上衍生順應時代變遷的空間語法的槙文彥(Fumihiko Maki,2011年),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2012年)則是信奉現代并把建筑予以“現象意識”的詩意表現,里卡多·列戈瑞達(Ricardo Legorreta,2000年)以溫和與包容的現代形式來展現地方色彩,而用拼湊、撕裂與群組的構件和形態(tài)來述說解構的初衷是湯姆·梅恩(Thom Mayne,2013年),還有強調結構的構成形式、自身邏輯與形態(tài)的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2005年)。

在此階段也有了新的煥發(fā),如:在皇家建筑金獎部分,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2007年)和皮埃爾·德梅?。≒ierrede Meuron,2007年)與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2013)講究的是純粹形式的現代回歸,并與材料進行捆綁而推演出新的構建(體系,氛圍),赫爾佐格和皮埃爾·德梅隆以強調本體論的對(多種)材料之于建筑予以精確的建構,卒姆托則以定制理念讓材料/構造之于建筑本質的思考并折射出某種哲學的默示。

有的轉向對議題的挖掘與重視,并賦予對建筑學解釋的開放性,如:在皇家建筑金獎部分,讓·努維爾(Jean Nouvel,2001年)關注城市議題,認為建筑的生成是構建在周圍城市的(多層次)信息及其內涵與人們對此的認識,弗雷·奧托(Frei Otto,2005年)通過輕型結構的形態(tài)與功能回應了審慎利用資源、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xù)觀念,伊東豊雄(Toyo Ito,2006年)投入自然災害(地震,海嘯)的復原工作以探討最低限度建設與人性關懷的議題,同時他也探索如自然般的復雜、多變與流動的形式以突破常規(guī)的挑戰(zhàn)現代;在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部分,生態(tài)是格倫·馬庫特(Glenn Murcutt,2009年)提出的,其探討低技策略與對環(huán)境敏銳感知的設計評估及其解決方式與環(huán)保責任。

值得一提的是,皇家建筑金獎在1999年與2002年分別頒發(fā)給巴塞羅那市(City of Barcelona)與建筑電訊學派(Archigram),說明著金獎的視野再度擴展,不再局限于建筑師個人,擴大到對一個城市與一種思潮(及其團體)在建筑學發(fā)展中的貢獻授予,極大化了獎項的實質內容,其中巴塞羅那市是公認的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結合最完美的城市,更是藝術的殿堂,而探索建筑的流動性和變換性的建筑電訊學派,則以新技術觀念給予了當時建筑未來的想象。另外,柯林·羅(Colin Rowe)、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與羅伯特·文丘里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Robert Venturi and Denise Scott Brown)以建筑理論家的身份分別獲得皇家建筑金獎(1995年,2012年)與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2016年),他們持的理論不盡相同,羅的透明性理論之于現代建筑以及關于城市形態(tài)分析的論述對現代建筑思想與城市發(fā)展影響至深,赫茨伯格以結構主義作為實踐的方法論并從中引入人本的特質以調和整體與部分所產生的統(tǒng)一性,而文丘里和布朗則基于文本分析的把理論賦予實踐的觀念創(chuàng)新,為后現代主義奠定了論述的基石。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還授予一位前美國總統(tǒng)托馬斯·杰弗遜(Thomas Jefferson,1993年),因為他也是位建筑師,在創(chuàng)建弗吉尼亞大學時,將歐洲盛行一時、根據羅馬與希臘的古典對稱形式而衍生的帕拉第奧風格植入美國,影響日后建筑的走向。

此外,從上個階段到這個階段,美國建筑師協(xié)會金獎也授予了在高校擔任領導的學者,以表彰他們辦學的心力及其相關實踐的貢獻,如:本杰明·湯普森(Benjamin Thompson,1992年)曾擔任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筑學系系主任(1964年—1968年),他也鼓勵城市中的歡樂與社交生活,提出小吃攤、咖啡館與手推車來復興舊有市場的建議;威廉·考迪爾(William Caudill,1985年)創(chuàng)辦了萊斯大學建筑學院并擔任院長(1961年—1969年),并致力于出版物開發(fā)與學生實習計劃的推動;羅馬爾多·朱爾格拉(Romaldo Giurgola,1982年)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筑系系主任,還是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曾出版關于路易斯·康的作品集;約瑟普·塞特(Josep Sert,1981年)曾擔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院長(1953年—1969年),也是CIAM(國際現代建筑會議)總裁(1947年—1956年);彼得羅·貝魯奇(Pietro Belluschi,1972年)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院長(1951年—1965年),其實踐以國際風格為主并常用當地材料而衍生出國際風格的地方性語言;威廉·伍斯特(William Wurster,1969年)曾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筑學院院長,還策劃環(huán)境設計學院的創(chuàng)建。

前文得知,阿卡汗建筑獎看重的是建筑的評判,而1987年創(chuàng)立的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也是如此,授予單體建筑為主,從1988年開始每兩年評選一次,獲獎建筑依序是波爾日愛爾蘭銀行(阿爾瓦羅·西扎,1998年)、倫敦新斯坦斯特德機場(諾曼·福斯特,1990年)、巴達洛納市政體育館(博內爾和奧斯,1992年)、倫敦滑鐵盧火車站(尼古拉斯·格里姆肖,1994年)、法國國家圖書館(多米尼克·佩羅,1996年)、不萊根茨美術館(彼得·卒姆托,1998年)、圣塞瓦斯蒂安烏爾斯課程中心(拉斐爾·莫內歐,2001年)、霍恩海姆北史特堡停車場與總站(扎哈·哈迪德,2003年)、荷蘭駐柏林大使館(雷姆·庫哈斯,2005年)、卡斯蒂利亞·萊昂當代藝術博物館(曼西拉,2007年)、挪威國家歌劇院與芭蕾舞團(斯內赫塔,2009年)、柏林新博物館(大衛(wèi)·奇普菲爾德,2011年)、雷克雅未克哈帕音樂廳(亨寧·拉森和奧拉富爾·埃里亞森,2013年)、什切青愛樂音樂廳(巴羅齊·韋加,2015年)等。可以觀察到,密斯·凡德羅歐洲當代建筑獎獲獎建筑在當代性的探索上較無明顯的傾向,各有所長,不同于阿卡汗建筑獎早年的以“伊斯蘭文化”為主的授予,但它有局限性,必須是歐洲建成,而阿卡汗建筑獎在之后擴大了評判的范圍。

也因其擴大了評判的范圍,讓中國建筑師能參與評選,之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李曉東教授就以福建下石的“橋上書屋”獲得2010年的阿卡汗建筑獎,標準營造事務所的張軻就以北京的微雜院獲得2016年的阿卡汗建筑獎,而徐甜甜也以在松陽的鄉(xiāng)村實踐獲得了2019年建筑界女性大獎的莫伊拉·吉米爾新興建筑獎,他們的獲獎讓中國建筑師在世界著名建筑獎項中發(fā)聲并獲得肯定。

七結語

總之,除了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外,世界著名建筑獎項還包括以上,兼具權威與高度,每一個獎項的命名與從屬機構皆不同,評判的看重也有異,“歷史悠久”的獎項在時代的演進中存在彼此之間的呼應,也發(fā)展出各自不同的授予脈絡,底蘊較為深厚、扎實,從始至今,倘若把獎項得主及其思想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作堆疊審視,儼然是一部世界建筑史(近代到當代,從19世紀到21世紀,從1848年至2020年)的體現,而“新興話語”的獎項則給了世界另一個觀看建筑的窗口,輻射以文化的獲取,呼喚以不同的填補,并擴充了建筑學發(fā)展的實質內容,因此,世界著名建筑獎項之于“歷史悠久”與“新興話語”是必須同時存在著。

本文刊登于《云南建筑》2020年第3期

作者:黃元炤

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學者,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現執(zhí)教于ADA研究中心;在現代歷史意識語境下,長期從事建筑(史論)之于時代的構建與整合、拓展與凝聚的研究工作,以及觀念、思想和價值取向的文藝批評;在多家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80余篇,并出版多本學術專著。

文字內容與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允許轉載后,不得更改文中所有內容。若執(zhí)意更改,將負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知識

除了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外,世界著名建筑獎的審視、洞察與評述
艾特獎十周年|臺灣亞洲大學劉育東校長:當代建筑設計師的三種類型 三種使命
金樹獎建筑室內設計大賽
《艾特獎十周年|劉育東設計師的三種類型三種使命》
2020年度建筑裝飾行業(yè)科學技術獎申報工作現已開始
AURORA ESTEL|感受空間凝練之美,遇見巴西建筑設計師跨界家具之作
第四屆建筑門窗幕墻行業(yè)“金軒獎”評選正式啟動!
森鷹窗業(yè),榮膺第四屆建筑門窗幕墻“金軒獎”雙料大獎!
第四屆建筑門窗幕墻行業(yè)金軒獎將于6月26日截止報名
【愛莎迪克】榮膺2020世界墻紙墻布大會“年度最具影響力品牌獎”

網址: 除了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外,世界著名建筑獎的審視、洞察與評述 http://m.motorhomedigest.com/newsview19049.html

所屬分類:品牌動態(tài)

推薦即時動態(tài)